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首頁>儒學思想>儒學發展>近現代的儒學進展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前言

儒學的發展一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。第一個階段是先秦孔子、孟子與荀子為代表的儒學,我們又稱為原始儒學;第一階段的儒學經過佛教與道家哲學的衝擊與融通後,重新開啟內聖之學,同時也吸收了佛、老之學的方法論、工夫論,而產生更有理論、哲學性的儒學,是為第二階段的宋明理學,或謂宋明儒學。相較於原始儒學,我們又稱宋明儒學為「新儒學」(Neo-Confucianism);民國初年五四運動前後,面對西方帝國主義和馬列主義之入侵,以及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之價值意義的淪喪,面對花果飄零的年代,一批有志的知識份子、學者、教授道義承擔了復興傳統中國文化的責任,弘揚儒家思想,以因應時代潮流,這個階段發展的儒學為第三階段,我們又稱為近現代的儒學。

而近現代的儒學發展重擔,主要落在一批「當代新儒家」(New- Confucianism)的身上,堪稱是當時的主流學派。他們不同於宋明儒者,僅僅面對佛老的問題而已,主要是面對西方文化傳統的衝擊,特別是民主與科學之現代化,以及西方哲學、宗教、科學主義等的挑戰。在此衝擊之下,當代新儒家承擔了歷史的必然與道德的必然,將傳統儒學、宋明儒學借用現代的哲學語言、概念重新建構起來。

而當代新儒家發展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。梁漱溟、熊十力、馬一浮、張君勱為第一代的代表。唐君毅、牟宗三、徐復觀等三位先生為第二代的代表。他們的學術活動主要在1949年以後的港臺。平常提到當代新儒家,一般都是以唐、牟、徐三位為代表。而目前正活躍於學術舞臺的杜維明、劉述先、蔡仁厚則為第三代的代表。除此之外,像馮友蘭、賀麟、方東美、錢穆、成中英、余英時等,雖然沒有將其歸類在當代新儒家,然在近現代的儒學發展中亦有其一定的地位。

撰稿人:謝居憲
    網站滿意度調整